艾康特巩膜镜课堂 巩膜镜发展史—形态与设计篇(上)
2022-04-18

角巩膜缘(Limbus)

角巩膜缘又名角膜缘或轮部(轮巴部),是介于透明角膜和不透明巩膜之间的交接区。

 

一般会将鲍曼氏层(Bowman’s)的终点定义为角膜与角巩膜缘间的交接点。整个角巩膜缘交接区宽度较大,在角膜的水平方向大约宽1.5mm而垂直方向则高达2.0mm。角膜基质延伸到巩膜基质时,上皮会产生放射状Vogt条纹,尤其是在上角巩膜缘和下角巩膜缘较为明显[1]

 

图1

(角巩膜缘解剖结构[2]

 

图2

(A:角巩膜缘 及 B: Vogt条纹)

 

角巩膜缘的形态

当我们验配巩膜镜片时,角巩膜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依据,在我们的印象中,角巩膜缘区和前部巩膜连接部通常假设是弧形与弧形的连接形态(图3),但从现在的研究中发现角膜和巩膜的交接区通常是成切线式的直线而非弯曲的弧线(图4)。

 

图3 

(印象中的角巩膜缘形态)

 

图4

(OCT中角巩膜缘实际形态为切线式)

 

一位瑞士的视光专业人员Meier于1992年描绘了从角膜到巩膜交接区5种不同的轮廓:从角膜到巩膜的渐进变化,巩膜部分可能是凸面(下图轮廓1)或切面(下图轮廓2),又或者是从角膜到巩膜有明显变化,可能是凸面(下图轮廓3)或是切面(下图轮廓4)。而第5种轮廓,他描绘为一个凸起的角膜和凹陷的巩膜相连(下图轮廓5)[3]

 

图5

(角膜和巩膜交接的5种轮廓)

 

经过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形状是上图轮廓2(渐进相切),接着是上图轮廓3(明显凸起),其次是上图轮廓1(渐进凸起)。轮廓4和轮廓5是最少出现的,而后者几乎不存在[3]

 

太平洋大学一项基于使用OCT测量巩膜形态的研究也发现,角膜和巩膜的过渡区的形态是直线的。这项研究涉及48个人96只正常眼,测量评估了眼球前部8个不同子午线方向的形态。这其中大多数的角膜巩膜过渡区展现出切线的形态。此外,在同一只眼的不同子午线上,也测量到了不同的角膜和巩膜的过渡区形态。

 

对于前部巩膜的形态(介于直径15.0mm和20.0mm间),通常认为这个区域的形状是凸状的,毕竟眼睛是一个球形。但是与此相反,多数案例中前部巩膜的形态依然展现出切线(直线),其数量远大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凸状(凸状不足1/3的数量)[4]

 

角巩膜缘的切线角和前部巩膜的切线角

在太平洋大学的这项研究中也测量了角巩膜缘的切线角度和巩膜的切线角度。这里的切线角度是指与水平面的夹角。他们用Visante (Zeiss)眼前节OCT测量并分析了1289个切线角的数据,下图展示了各个方向切线角的平均值。

 

图6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角巩膜缘的鼻侧方向会比其他方向要更平坦些,这也符合角膜地形图中鼻侧角膜较平坦的现象。大体上角巩膜缘各方向的切线角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巩膜部则不同,尤其是在鼻侧和颞下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以下方切线角为中间参考的话,鼻侧部分切线角比较小即较平坦,而颞侧部分切线角更大即更陡峭。即使在同一只眼的不同子午线之间,每个人角巩膜缘及前巩膜形状依然呈现很大的不同[4]

 

图7

 

角巩膜缘的切线角差异平均为1.8度,而巩膜区切线角的差异平均高达6.6度,据估算角巩膜缘或巩膜前部每变化1度切线角平均产生60微米的矢高差。对于个别案例来说,由于各方向的切线角差异过大可能会产生超过540微米的角巩膜缘矢高差。此外,在角巩膜缘如果各方向有100微米的矢高差,则在巩膜前部会有接近400微米的矢高差,尤其针对巩膜区,这被证明有高度临床相关性[1]

 

结论

 

Meier等人和太平洋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角巩膜缘区和前部巩膜形状呈切线状, 且巩膜部切线角在鼻侧和颞下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验配巩镜时,更建议使用切线角而非曲线(或使用非常平的曲线),适合大多数的眼睛。

 

本篇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角巩膜和前部巩膜的生理形态及结构,下一篇内容我们再来分享基于这样的角巩膜形态巩膜镜又是怎样设计的。

 

参考资料:

 

1.《A Guide to Scleral Lens Fitting (2 ed.)》 Eef van der Worp  (2015) ,10-22

2.《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normal limbus》Article 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February 2012 DOI: 10.1136/bjophthalmol-2011-300550 · Source: PubMed

3.《 Das cornea-skleral-profil und seine auswirkingen auf die form von weichlinsen》D Rott-Muff, U Keller, M Hausler, M Spinell – Die Kontaktlinse, (2001)

4.《Eye shape and scleral lenses》Kojima R, Caroline PJ, Graff T, Kinoshita B, Copilevitz L, Achong-Coan R, van der Worp E, Lampa M,

André M ,Contact Lens Spectrum(April 2013), 38-43

https://meddic.jp/corneal_limbus

https://www.gastermd.com/corneal-procedures-beverly-hills/corneal-crosslinking-cxl/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一非经营性-2023-0113   维视艾康特(广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006698号-4